English

王式廓的素描

2000-08-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夏硕琦 我有话说

中国现代素描的历史不长,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由西方引进的。由于学派渊源、艺术个性、美学思想诸方面的不同,徐悲鸿和王式廓等大师的素描风格和理论主张也互有区别,但彼此都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素描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来看,王式廓的艺术有两个根基和两个源头:其一,中国画。他在20年代即开始画中国画。现存的《寒鸦图》、《松树》等中国画创作,笔墨有八大的空灵,老缶的雄放,可看出他传统绘画的造诣。其二,西方绘画的素养和基本功。在改天换地的革命大时代的熔炉中,王式廓锻炼了自身,也把他身怀的多方面的技艺熔铸其中。王式廓素描学派是在这两条艺术之流的汇合中,在大革命的熔炉这个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他的素描学派的发生与形成都离不开这个特定的时代。时代环境和他个人的自觉性创造,使他的艺术具有了东方的、民族的、革命的美学特征。王式廓曾尖锐地批判过“轻视民族、民间传统”,“企图用外国的东西代替民族传统”这种“缺乏民族自尊、自信”的艺术倾向。翻看王式廓在延安时期创作的素描,很快能把我们带进那个火热的年代:人民大众的自觉的民族意识、历史主动精神,创造了历史、扭转了乾坤。《宣誓》(草图)中体现的民族奋起精神,《延安农民读报》中所内含的新文化的深入人心,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生存状态。除了这些群体性大场面的创作之外,王式廓又在一系列的农民和干部的素描肖像中揭示了人物的时代风貌和精神世界,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

王式廓反复强调深入生活,到生活中观察人,了解人的心灵,其内在精神与传统的绘画思想是相一致的。而这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往往不被素描教学和学画的人所能真正理解并放到首要的位置。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描摹对象,甚至舍本逐末搞些表面名堂。画家艾中信在谈到王式廓的素描时指出:“他不满足于把哪个模样画像,他竭力摆脱描摹,他要描绘出在心底里感觉到的形象,而不是一般视觉所感觉的形象。”王式廓的素描其所以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有过目不能忘怀的艺术魅力,主要得益于王式廓的“心源”论及其实践。王式廓特别强调“形象感”。他在教学中强调:“画人要画活人,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不能把人当苹果来画。这是从拿起画笔第一天开始就要追求的。”他明确反对另一种教学方法:“有人主张低年级要解决形似,神似是高年级才解决的课题,这是完全错误的。岂不知这两条完全不同的轨迹是越走越远的。”“形神兼备”与“神为灵魂”是王式廓在教学中所坚持的。而这恰恰是我们民族绘画理论的大法和要点。他塑造的人物在传神的同时,还要求更深的性格刻画,更广的思想内涵,以及升华了的美学品格。他塑造的许多人物虽各有自己的个性与命运,但这些人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点,透过这个人物可以折射一个时代。他的人物似乎都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历史的脉络里,有深厚的文化延续,蕴涵着中国农民的道德观、价值观。王式廓的画笔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精神之美,这美是善的升华,是以真为内核。

《血衣》系列之一的习作“盲老太婆”,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王式廓塑造这个人物曾作过三幅习作。习作与典型之间有联系又有差别,从中可以看出其深化、发展的轨迹,看到创造艺术典型的方法。当然,王式廓为《血衣》还创造了一系列的艺术典型,如“持字据的老农”、“伤残者”、“持血衣的妇女”等等,也都包涵着情感与思想的容量。不少论者认为,王式廓的素描人物表现了一个历史时代,通过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认识一个时代。因为王式廓的绘画以“人学”为中心,他研究人,研究人所处的时代,研究人的性格及性格形成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环境。王式廓的艺术深度和艺术魅力恰恰在这方面体现出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